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替西安交大的那位博士生自杀的导师说几句话

近日,西安交大的一位姓杨的男博士生溺水身亡,这是非常不幸的。其后,他和导师(一位女老师)之间的一些事情,包括微信聊天记录被曝光。从这些微信记录来看,导师有让他陪逛超市、做家务、去车库里接她,还有让他陪酒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位杨博士生的女朋友也在那里推波助澜。全社会把愤怒都加到了他导师的身上。学校也停止了导师的招生资格,但是舆论还是不依不饶。可能是因为最近有好几个高校老师出事儿,大家就觉得还不过瘾,抓住机会解解恨。

但是我很为这个老师觉得冤枉。为什么呢?我博士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全世界都一样,读博士是一个非常苦的差事,如果你的志向是学术的话。当然也有不苦的,像在职的一些官员读博士,那就是增加一张招牌而已。因为凡事好东西他们都想要。他们就很轻松,因为他们又不用找工作,论文找人代写一下就行了,非常轻松,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但在正常情况下,博士生是非常艰苦的。只有少部分人才应该读博士,因为读博是唯一的目的就是终身从事艰苦的可能到最后也没有什么结果和希望的学术事业。像美国和德国的博士,学制就很长,只有那些从最好的大学毕业的最好的博士才能够在比较好的大学找到工作,或者找到其它的学术性工作。

一般来讲,读了博士的人就很少去从政、做企业,多数会在学校研究单位待着,中国是特殊情况。不能希望博士生是轻松的、愉快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不只是杨性博士生充满了焦虑、困惑、不安和沮丧,所有的博士生都应该是这样的。因为马克思不是说过嘛,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它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你不会学出来的。所以说读博士的人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当然,更要有作为博士生的学术潜质。

但从杨性博士生的这些情况来看,我觉得他不适合读博士。

第一,他的学术潜质不够。他经常流露出,做科研、写论文有经常做不出来、写不出来的情况。这就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他还说导师阻止他出国,我觉得这个问题倒不太存在。只要你把论文写出来毕了业,我想导师也不会阻止。导师怎么会阻拦的了你毕业之后想去哪儿。我想她是阻拦不了的。

另外,他很为将来的工作发愁。虽然西安交大是很好的大学,但是我觉得他在国内985、211大学找工作,可能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的学术能力确实不够。

这些事情和他的导师有什么关系呢?应该没什么直接关系。我觉得他的心理素质倒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就他所披露的情况来看,这些是他自杀的原因。对于一般人来讲,这些不足以选择自杀。我觉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于导师跟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见仁见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本事就是一个事业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活的共同体。过去,我们经常表扬一些老师,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既然是这样,他就应该跟学生打成一片。

比如说这个老师让杨性博士陪着逛超市,给她做些家务,我觉得这些并不过分。因为这个过程中,他还可以跟老师聊天,加强沟通,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还可以缓解紧张。怎么能够把这些当成老师的罪状呢?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是导师应该做的事情。因为生活中,导师和研究生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家人一样相处了嘛。

导师让学生替她喝酒这个事情,听起来有点过分。但是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比如公司总经理招了个助手,那么助手的任务就是去挡酒,大家就觉得这个很正常。助手也心甘情愿地去做。为什么老师就不能让学生挡酒呢?当然,现实生活中导师让学生做这样的事情还是比较少见。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还有很多高校领导,比如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处长、副处长等这些人都有下属,比如处长底下有科长和科员等。校长底下更是有一帮人,甚至有专车、司机和秘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照顾领导们的生活,他们基本上全包了。我们为什么不去指责这种制度安排呢?反倒只是指责一个没有权利的老师。

如果一个大学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导师。很多学校校长的办公条件很好,院长的办公室条件也很好,但是教授们连个办公室都没有。甚至有的大学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没有。如果导师招一些学生,有些事情他跟学生一起做或是让学生去做,并不会耽误学生很多事情。帮老师逛逛超市,甚至喝一顿酒就影响你的学术了?我觉得非但不影响,还有可能提升你的学术水平。如果我是这样的学生,碰见这样的老师,我会觉得很幸运。我不会因为这个事情抱怨,更不会因为这个自杀。

我觉得西安交大这样处理老师是非常武断的,是毫无道理的。学校应该改正对这个导师的处理决定,这个决定没有依据嘛。为什么?如果舆论一直强调导师让学生陪着逛超市了等等,这个事情就会变得非常了不起。但这不就是我们生活本身嘛。

如果把正常交往写成文字,并在敏感时刻在网络上曝光,就会觉得很奇怪。但生活不恰恰就是这样的吗?如果生活不是这样,如果导师和年轻人的关系不是这样,我们倒要表示一些担心了。那学生和导师的关系要紧张到什么程度呢?

所以媒体、社会不要再放大这个事情了,这个导师没有任何过分的地方。当然这个杨性博士生去世了,我们也很难过。但不是说去指责导师,也不是指责杨性博士生,而是我们应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避免悲剧发生的办法之一就是导师跟学生要在生活上多沟通,不要只是就学术论学术。我觉得这个老师做的不但不过分,可能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舆论不要把事情搞偏,不要把事情放大,不要曲解正常的生活。

最后,我建议高校在招生时要对考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测试,尤其避免招收那些本来对学术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害怕走上社会、害怕跟人交往,心理极其脆弱的学生。如果搞不好,他们可能会既给自己造成悲剧也会害了周边的人。